校史沿革

臺中市大肚區大肚國民小學-校史沿革

★創立日期:民國前十三年四月十六日。

(西元一八九九年,清光緒廿五年,甲午戰爭後第六年,即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五年)

 

★成立方式:當時士紳向日本當局請願,獲准在大肚地區成立『大肚公學校』。

由於成立之初沒有校地與校舍,於是在創校日暫借磺溪書院文昌祠為校,以日本人木村左市郎為首任校長。

 

★日據時期發展:

1.西元一九○一年(清光緒廿七年),大肚鄉民趙壁等三十名文昌祠爐主,將廟後十餘甲土地贈予學校。

2.西元一九○九年首建新校舍於磺溪書院後面。

3.民國八年(西元一九一九年)成立分校『社腳分教場』。

4.民國十二年(西元一九二三年)社腳分校獨立為社腳公學校(今日追分國小前身)。

5.民國二十七年(西元一九三八年)黃朝應先生捐贈現在本校所在處之土地,第三度遷校。

6.民國三十一年(西元一九四二年)四月一日改名為『大肚國民學校』。

 

★光復之後發展:

1.民國四十八年成立『永順分校』。(民國五十五年分校獨立為永順國民學校)

2.民國五十六年成立『瑞峰分校』。(民國五十八年分校獨立為瑞峰國民學校)

3.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本校改稱『台中縣大肚鄉大肚國民小學』。

4.民國六十三年改名為『台中縣大肚鄉大度國民小學』。

5.民國九十三年恢復校名為『台中縣大肚鄉大肚國民小學』,沿用至今。

6.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,臺中縣市合併,完整校名改為『台中市大肚區大肚國民小學』。

●磺溪書院文昌祠 (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)

磺溪書院文昌祠(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)

"磺溪書院"  Fcuk1203 的作品。 使用來自 維基基共享資源創用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3.0 條款授權。

◎興築緣起

  磺溪書院位於台中市大肚區磺溪村文昌路六十號,清中葉時屬彰化縣治大肚下保轄內。早於乾隆初年,即有 『西雝社』社學,以教化鄉里,為書院前身。光緒十四年(西元一八八八年)士紳趙順芳倡建磺溪書院文昌祠,鄉家捐輸集資,由大陸採購建材並禮聘惠安匠師擔任 營建工作,歷時兩年於光緒十六年(西元一八九○年)完成。以五文昌帝君為主神,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舉行隆重的祭典。磺溪書院創建後,入塾就讀者多為地方 學子,高中鄉試秀才者眾多,對於當時推展地方教化極具貢獻。

◎建築

  磺溪書院是 中部地區少數僅存的書院之一,也是最富於建築裝飾的書院。以青綠為主的彩繪紋樣,和鑿刻精緻的木、磚、石雕等,頗能表現出泉州惠安匠師的特殊風格,為傳統 文教建築中難得的佳作。磺溪書院採傳統閩南式建築配置,以中軸對稱的方式,發展出二進護龍的平面佈局,充分反應出穩重的合院空間精神。第一進是山門;飛揚 的三川燕尾脊與層層疊降的屋面,鋪陳廣達七開間的立面,氣勢磅薄為本省少見的佳例。第二進是兼具祭祀和講堂功能的正殿,高聳的棟宇和簡樸的裝飾,塑造出正 殿莊嚴肅穆的空間氣氛。正殿前的拜亭空間是磺溪書院建築特色之一;係由孔廟建築中『月台』的形式轉換而來,歇山式的屋面造型與雕鑿細緻的木構架,是磺溪書 院建築中最富裝飾意味的一處空間。

◎修復

  磺溪書院興建完成至今己有百年歷史,其間 由於書院功能式微,又復乏人管理,歷經長期的風雨摧殘,致使棟宇鬆陷、牆垣傾圯、蔓草叢生,昔日盛況不再。民國七十三年大肚鄉前鄉長林振祥先生、現任鄉長 陳榮懷先生與大肚國小校長雒繼光先生等人,有感於磺溪書院所傳承的重要文化資產,遂聘請名建築學者漢寶教授,著手進行調查研究。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內 政部正式指定,大肚磺溪書院文昌祠,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。磺溪書院再度成為地方各界矚目的焦點。民國七十五年,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和員會、內政部民政司、 省政府民政廳與台中縣政府等單位的多方協助,與陳榮懷鄉長疾力奔走籌措經費。同年七月二日,磺溪書院正式動工修復;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監造,勝記營 造負責施工,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二日,工程全部告竣,其間歷時九百七十四日,總工程經費計新台幣壹仟肆佰玖拾餘萬元。